3月10日,央广网刊发文章《全国政协委员孙宝国:科学技术是食品宁静的“双刃剑”》,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央广网北京3月10日消息(记者刘一荻)2019年政府事情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增强食品药品宁静监管。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守护国人“舌尖上的宁静”已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在谈到食品宁静与监管时体现,科技进步对中国食品宁静既是机缘,也是挑战,应掌握好其中的利弊关系,“食品宁静监管最终的目的,就要让人民吃得定心。”
在全国政协委员孙宝国看来,科学技术的不绝生长,推动着种种食品检测仪器不绝更新换代,“剖析的精度越来越高,许多以前发明不了的,现在都能发明,可以用‘火眼金睛’或‘明察秋毫’来形容。有毒有害物质不管含量何等低,我们都能够发明。”在他看来,技术手段的革新在推动食品加工工艺和宁静检测的同时,一定水平上也会推进食品药品宁静的立法和执法检查事情。他解释称,目前政府已经开始配套相应的快速监管手段来适应这一变革,“速度越来越快、时间越来越短,准确率越来越高,为食品监管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随着肥料农药技术、农业栽培等技术的不绝进步,粮食产量不绝攀升,但孙宝国认为,新技术也为食品宁静方面监管带来了全新的课题。“例如农药,控制欠好也会带来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农用塑料,造成土壤的污染,另有塑化剂的残留等。以前检测水平有限,我们发明不了的问题,现在都发明了。以前不是问题的,现在就有可能是问题。”
为此,孙宝国建议,要“通过完善监管、执法、规则标准的手段,特别是提升农业人员的自律,减轻或者最终制止因为新技术的生长,对食品宁静,包括食品宁静监管带来挑战的问题。”他同时提出,任何食品,甚至包括有机食品中,都可能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一种食品当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这个食品纷歧定就是不宁静的食品,要害是量效。”孙宝国强调,有毒有害物质的量效关系问题一定要随着经济的生长用科技的手段不绝改善与提高,“究竟什么量能够给人体造成危害,要给消费者讲明白,要进一步增强科普。”
新闻链接:http://news.cnr.cn/dj/20190310/t20190310_5245378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