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外洋版)刊载28圈经济学院教师
●保生活用品供应是要害环节
●市场瘫痪政府需要实时补位
●其他市场主体应该积极介入
●重建灾区生活用品市场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日益完善,政府部分在日常消费品市场的角色已越来越小。可是,这并不料味着这类市场不需要政府调控。近几天来,爆发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地区的地动灾害让世人看到,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有效包管灾区人民的生活必须品供应,让灾民有饭吃,有水喝,有药用,有衣穿,有地方住,这是打赢抗震这场恶仗的一个要害环节。
我们看到,震灾让生活必须品的内涵爆发了一些变革。除了米面、肉蛋、蔬菜、食用油、矿泉水等维持生命体正常运转的基本生活必须品外,药品、蜡烛、手电筒、电池、帐篷、衣服、棉被等物品亦成为灾民的生活必须品。以上这些物品都是维持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的必备物资,如果这些物品不可实时、有效地进入受灾群众的手中,结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如何接纳种种可行的手段来确保这些生活必须品的有效供应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
从已经掌握的情况看,四川的地动灾害已经摧毁了生活必须品市场的运行条件,使市场机制无法运转。一方面,灾区的生活必须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均遭受扑灭性攻击,市场上的商品库存损坏殆尽,外地市场的供应力量基本消失。另一方面,普通黎民在地动中也失去了维持生活的基本财产和收入,不具备真正的购置力。这种状况不是经济理论中所讲的"市场失灵",而是"市场瘫痪",市场机制已无法包管受灾群众对生活必须品的消费需求。由于生活必须品对维持生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所以,在此情形下,政府补位将是确保灾区社会稳定,尽量减少人员损失的一定选择。
凭据以往经验,从地动灾害伊始一直到经济生活基本恢复,政府主管部分包管受灾群众生活必须品需求的最有效手段就是配给制。这种在计划经济时期最常见的产品分派机制在今天并没有完全消失,它在地动灾害中的作用是市场机制无法替代的。政府主管部分以公共资金为后援,从其他地区集中采购灾区所需的生活必须品,然后,以人为基准单位进行实物分发,将成为灾区人民的生命补给线。这种以人为分派标准的配给制虽无法完全满足受灾群众的生活所需,但究竟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是战胜巨灾的一个基本条件。
关于爆发在四川的这种大规模的严重震灾,我们是无法完全依靠政府主导的配给制来包管生活必须品的供应的,还需要其他市场主体积极介入,资助受灾群众共渡难关。例如,其他地区的生活必须品生产企业应勇于担负社会责任,通过捐赠、平价销售、优先供应等形式支援灾区人民,最大可能地填补灾区的供需缺口。来自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政府部分、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的实物捐赠也可以有效缓解灾区的生活必须品消费压力。
从较长的时期看,无论是政府运用公共资金所实施的配给制,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和个人所提供的实物捐赠,实际上都只是解决重灾区生活必须品供应的权宜之计,无法满足宽大受灾群众的连续需求。只有加速恢复灾区的经济生活,重建生活必须品市场体系,用现实的经济利益来刺激市场供应,才是包管这些地区生活必须品供应的基本途径。市场得以运行的另一个条件一定是受灾群众已经具备了生活必须品的购置能力。来自各级政府的补贴和种种渠道的现金捐赠可能是受灾群众形成现实购置力的第一选择,可是,这一机制是无法恒久连续的。如何让受灾群众形成可连续的现金流收入,使其有钱可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蛐砥揪萑褐诰仍痔逑种苯臃⑷宋奶厥夥椒,也是政府进行经济救灾的一个有效手段。
在重大的自然灾害面前,包管灾区的生活必须品供应是各级政府主管部分义禁止辞的责任,也是我党以人为本政策的具体体现。虽然,除了以上步伐外,灾区生活必须品的有效供应还需要航空、铁路、公路等运输部分的积极配合。我们必须看到,这次灾情也向全国其他地区的经济主管部分发出警示,必须制定一套科学、可行的生活必须品应急预案,以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爆发。